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刻意練習」在學習樂器上的應用

文:鄭凱同(bpm音樂工作室爵士鼓教師)

練習是學習樂器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對有些人而言,如何安排練習是一項困擾;有些人則是努力花了時間練習,獲得的成果卻很有限,於是逐漸失去信心,認為自己一定是「沒這方面的天份」,最後逐漸放棄。

在進步的路上,最不需要的就是被「沒有天份」、「現在學太遲了」諸如此類的想法來干擾自己的步調。這些說法都偏向簡化的因果推論,沒有充分證據證明事實就是如此,天份如何測量或認定?早學的人一定比晚學的人強嗎?難道沒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響了學習者的表現嗎?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與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針對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人(運動員、音樂家、棋士、醫生...等)進行研究,所提出的結論可說是非常激勵人心。根據研究的分析,他們認為傑出表現者所擁有的主要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而這項天賦人人都有,只是傑出表現者比其他人更善加利用(p.32~p.33);進一步觀察這些傑出表現者的練習方式,發現無論在何種領域,成效最佳的練習方式都有些共通原則:他們都長年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在專注且有具體目標的練習上,藉由掌控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一步步創造出之前不可能擁有的能力(p.48, p.157)。

《刻意練習》書中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原則,幫助讀者提高練習效率。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顯示,雖然各領域在具體細節有所差異,但成年之後再接受訓練的人並不會受到絕對的限制,反而往往是實際執行面的局限性大於心理或身體上的限制,例如很少成年人一天擠得出三、四個小時進行「刻意練習」(p.247)。雖然有些技術不從小訓練就無法達到頂尖程度(大多與體能性相關),且年幼者在身體和大腦的適應力也較成年人高,但研究結果也顯示,只要夠努力,成年人的身體和大腦還是有足夠的能力學習與改變(p.247, p.251)。

安德斯.艾瑞克森與羅伯特.普爾所提出的「刻意練習」,包含以下特點(p.144~145):

1.練習的該項技能已經有其他人知道該怎麼做,也已經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
2.刻意練習必須跨出舒適圈,不斷嘗試突破現階段的技能水準。
3.練習必須是全神貫注而且有意識的行動。
4.練習必須包含意見回饋,並針對意見回饋調整努力的方向。

學習樂器者如何透過刻意練習的原則獲得成效?如果你不清楚什麼樣的練習最有幫助、不知道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對哪些部分需要做什麼調整沒有概念,在練習的時候也無法有多出來的心力自我檢視與回饋檢討,那麼你需要找個知道該如何有效進行訓練的老師協助你安排練習計畫,並且在你練習或演奏的時候給予即時的回饋與建議。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進行練習時(比如在家獨自練習),也必須盡量把握「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與「解決問題」這三個重點(p.209)。

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協助學生發展出一套與該項技能有關的心智結構,這些心智結構對應著某物品、概念或一系列的資訊,在《刻意練習》書中稱為「心智表徵」(p.102~103, p.198)。以演奏套鼓為例,相關的心智表徵包含了對速度與音符間距的感知、操作鼓棒的肌肉控制、一心多用(比如演奏當下邊聽節拍器邊注意其他樂器)的專注力、分辨動作正確與否的能力...等。

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如果不清楚某些練習的目的,一定要盡量發問,這是有效累積心智表徵的好機會,老師的示範與解說,提供了明確的參照,幫助學生更快將所學過的技巧與觀念連結成一套系統。互動式的教學技巧對提升學生的觀念也有幫助,當學生的表現需要調整時,老師不急著馬上提供答案,而是透過一連串的詢問,請學生針對當下狀況自行找出問題所在,如果答案不夠明確,試著再多問些問題引導;找出問題後,詢問學生問題如何解決、有哪些練習可以改善。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可以理解實踐背後的理論,比起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更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一但習得老師所傳授的心智表徵,在獨自練習或往後自學的路上,才能針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我監控與修正(p.198),也就是說老師最重要的任務與價值,在於即時給予意見回饋、傳授學生持續自我精進的能力。

以刻意練習的方式進行樂器練習,你會發現這件事遠不如你想像中有趣,甚至非常枯燥,然而就像許多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一樣,重複某個動作直到接近完美,如此單調的練習才是華麗技巧的基石。練習的目標必須設定在比你目前能輕鬆達到的程度還要再難一點點,這樣的練習當然不是輕鬆愉快的,然而不斷強迫自己突破舒適圈,你的大腦和身體才會持續改變進而達到成效。

不知道要做哪些練習的時候,可以想想以目前自己演奏的風格來說,哪些能力是最重要的(或是你想演奏的那首歌需要哪些技巧),先從目前最需要的、最符合實用效果的部分著手。當然也有許多基本能力是無論什麼樂風都必須熟練的,這些可以安排一兩種在每輪的練習中。再以鼓手為例,假設每天有一小時的固定練習時間,那麼可以把練習分成幾個區段,進行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的練習,比如從基礎打點、大鼓技巧鍛鍊、四肢協調、律動培養、特定樂手的手法模仿、歌曲演奏...等不同性質的練習中選取放入練習清單。由於每個練習時間不長,因此練習時必須非常專注,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長時間做同一的練習所造成的疲乏,也較能維持練習過程中的新鮮感。一但安排好訓練計畫,必須規律執行一段時間,等達到預期目標(不要訂太高),再思考如何調整下一階段的練習內容。

如果認同刻意練習的理念,非常建議讀者直接閱讀《刻意練習》這本書,以獲得更完整的資訊。根據此書的核心概念,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某些技能上要達到相對優異的水準,人人都有可能做得到,差別在於練習時間的多寡、鍛鍊品質的優劣(再加上現實對一個人的考驗有多嚴苛)。每個人的條件都有些不同,但是如果有熱情,條件也還算允許,透過學習樂器來進行自我鍛鍊,或是將刻意練習的原則應用在工作上,對於充實我們的人生都是有幫助的。

(本書所引用《刻意練習》的版本為中文版2017年7月9刷版,特別感謝林展光對此書的推薦,才能有這篇文字的產出。)